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互联网医院,要“智慧”更要“普惠”

  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已建成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今年将把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实事工程来推进,计划全年建成50家互联网医院。

  以2015年乌镇互联网医院诞生为起点,互联网医院成为医疗界炙手可热的话题,虽未有统一定义,但业界探索不断。去年9月份,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重磅文件,对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模式、诊疗范围、监管方式和相关法律责任等做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政策界限日益明晰,发展前景也趋于明朗。

  设想一下,在互联网医院看病,挂号、诊疗、取药等不必再排队;不用出门,就能把大医院的专家“请进门”;可随时与大夫“面对面”问诊;可接入医保,实现“一站式”结算……这种人人向往的美好图景,或许即将成为现实。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问题亟待解决。

  可以说,正是基于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催生了互联网医院的就医新模式。但同样囿于医疗体制现状,互联网医院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还有待时间检验。比如,当前政策指向下,为最大程度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将是未来互联网医院的主要模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依托优质资源的三甲医院在网络助力下能够继续扩大病源和自身体量,而如何有效调动基层医疗资源,可能需要政策再推进。毕竟,打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共享核心医疗资源,需要强势破除现有的利益格局。再比如,较之于严谨、权威的传统实体医院,让百姓主动接受并习惯虚拟的就医体验,需要一个过程;而一些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又难免成为被技术遗忘的群体。在打破医院“围墙”的同时,如何避免形成新的用户“围墙”,让人们有意愿、有能力去互联网医院就医?也需要全面综合的考量。

  保基本、强基层,是新医改方案的明确目标。作为对实体医院的补充,互联网医院势必要把便民惠民、下沉基层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基石。毕竟对医疗这个重要民生领域来说,补足短板比拓展长板更为重要。因此,未来我们需要的互联网医院,不在于数量有多少、规模有多大、平台有多炫,而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让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让医疗流程更加优化,以覆盖更大群体,满足更多需求。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互联网医院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需求和新问题,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医疗机构、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制度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中得到完善。这样,它才能逐步驶入规范、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的“痛点”和“堵点”。